第一點、國家政策和地方執行之間目前還是脫節的。微反應技術在國內發展10多年,得到了國家級各種部門和機構的認可,是國家大力推薦的工藝安全新技術。比如,國家應急管理部和中國石化聯合會等有非常多的政策文件,鼓勵微反應技術的應用。地方政府緊隨其后,也出臺了相應的文件,傳達上級精神的同時,甚至推介力度更大。然而,落實到企業具體項目申報的時候,卻會遇到層層障礙。對于涉及到高危工藝的項目,比如硝化反應,如果采用最最成熟的傳統釜式間歇工藝,那一定是通不過的,立項都過不了。如果是采用全新的微通道硝化工藝申報,又會遇到技術來源問題,技術安全性問題,是否有現成的工程案例問題等等。所有這些問題的最終結論就是一個:該項目采用的微通道硝化工藝不是成熟工藝。
第二點、不是成熟技術就不能用于工業化生產了嗎?非也,新技術的投用需要進行首次工藝安全可靠性評價,也是要整理各種資料,也是要邀請各路專家開評審會。目前,首次工藝評審會的組織機構在各個地方還有所不同。有的是省級科技部門組織,有的是省經信廳組織,有的是歸省應急廳管,另外就是各個省的化學品安全協會也具有這樣的資質。這種評審會主要是審查項目的小試報告和中試報告。小試報告好說,中試該怎么做呢?又是一個卡脖子環節。多大規模算中試?年通量100噸的微反應算不算中試呢?中試以后到工業化設備,放大倍數設置多少是合理呢?專家們的意見也很難統一。還有就是中試的合法手續問題。有些地方,中試由企業自行組織,備案即可。有些地方,中試項目視同工業化項目,走全套的申報流程,這種耗時是企業無法接受的。近些年,一些化工園區在建設共用的中試平臺,同時規范中試流程。我不知道這條路能否行得通,但是最起碼是一種積極地嘗試。
第三點是關于工藝安全分析和風險評估報告。對于高危工藝,如果沒有這個報告就不要組織開會。不給專家數據,讓專家去評審工藝安全性,等同于耍流氓。不少風險評估報告,高質量的不多。大多數報告都是一些格式性的描述,加上儀器測量數據的羅列,沒有結合這些數據深入到工藝里去。當然,現在這個風險評估也成了一門兒生意,而且聽說內卷得厲害。我就收你幾萬塊錢,我還給你深入研究,你想什么呢?另外一個問題也很尖銳,專家說,你一個微反應工藝怎么能采用間歇釜式的操作來評價安全性呢?首先,目前的風險評估標準就是以釜式間歇操作來制定的,沒有專門針對微反應體系的方法。其次,風險分析是基于物料的穩定性、反應的熱效應、換熱的有效性等幾個方面來進行的。在儀器測出的基礎數據基礎上,如果我們深入到工藝,會發現這些數據對于微反應體系也是一樣。最后,我們實際上也可以通過間歇操作模擬微反應的工況,得到近似測量值。總之,工藝安全分析重點是要分析,結合數據和具體工藝進行分析。
第四點、微反應工業化項目申報過程中堅持以數據為依據,以事實為準繩,不做技術性處理。比如,在某些項目中,我們即采用了微反應器,也采用了管道式反應器。我們是把微反應器和管道式反應器統稱為微反應器,讓項目聽起來更好看更高大上呢?還是給他們分開,還原工藝的根本呢?最后我們還是選擇了分開說明。分別將微反應器和管道反應器內的反應狀況的數據明確列出,更重要的是要對放大設計、放大效應等進行了說明和計算。這樣實事求是的操作,屢次得到了評審專家的認可。
微反應器